“必须阻止李嘉诚!”中方下达最后通牒,这道口子决不能开
发布日期:2025-05-22 10:32 点击次数:102
当长和系将港口资产交易延期公告挂上香港交易所的瞬间,资本市场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这场涉及全球43个战略港口的世纪交易,在市场监管总局"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的雷霆表态中,已然演变为一场资本与国家意志的正面交锋。
一、金蝉脱壳背后的资本迷局
"拆分交易就能绕过反垄断审查?"面对长和系将价值超千亿的港口资产切割成两份分别出售给贝莱德和地中海航运的操作,北京金融街的监管专家冷笑一声。这组包含鹿特丹、巴拿马运河等全球贸易咽喉的资产包,被精心设计成两个看似独立的交易标的——前者估值600亿的21个港口瞄准美国资本巨头,后者22个港口则打包投向欧洲买家。
这种"化整为零"的资本魔术,在反垄断领域专家眼中不过是二十年前的陈旧把戏。2015年高通试图拆分收购恩智浦半导体时,就曾想用"业务切割"蒙混过关,结果被中国监管部门用《反垄断法》第20条直接锁喉。如今长和系如法炮制,殊不知监管利剑早已升级——全球营业额超120亿即触发申报门槛的铁律,让任何暗箱操作都无所遁形。
二、港口争夺战里的国家命门
当舆论聚焦交易金额时,战略研究机构却在沙盘上推演着更危险的剧本:若美国资本掌控鹿特丹港,中国对欧出口的桥头堡将竖起关税壁垒;巴拿马运河一旦易主,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咽喉要道可能对中国商船收取"战略通行费"。这绝非危言耸听,2022年美国国会讨论的《海运安全法案》草案中,就明确提及要对中国船只实施"差别化收费"。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港口资产中有12处位于"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当美国正通过"印欧经济走廊"对中国进行战略包抄时,这些港口的控制权流失,无异于在"新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自拆城墙。回想2016年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被中资收购时,西方媒体集体哀嚎"中国拿到了地中海钥匙",如今攻守之势岂容倒转?
三、监管利剑划出的时代红线
面对资本大鳄的腾挪术,市场监管总局的"三条铁律"犹如定海神针:未批禁动、禁玩规避、违法必究。这让人想起2018年叫停高通收购案时,监管部门顶着美方压力展现的战略定力。如今《国家安全法》与《反垄断法》的双剑合璧,正在构建起资本流动的"战略防火墙"。
值得玩味的是,长和系在交易受阻后紧急剥离电讯盈科等非相关资产,试图制造"业务隔离"假象。这种垂死挣扎恰似2014年微软收购诺基亚时,为规避审查将手机业务单独分拆,最终仍难逃中国监管的穿透式审查。历史反复证明,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资本戏法都是徒劳。
四、资本无国界背后的家国命题
当李嘉诚家族忙着将资产向伦敦转移时,新加坡淡马锡却将亚太总部迁至深圳。这两个华人资本巨头的分道扬镳,揭示着全球化退潮下的生存哲学。华为被制裁时,李嘉诚旗下英国电信立即切断合作;而东南亚港口建设遇阻时,中远海运不计成本抢修瓜达尔港。商业利益与家国情怀的天平,丈量着企业家的历史站位。
市场监管总局此次雷霆出手,实则是给所有跨国资本划出清晰红线:当资本流动触及国家战略安全时,1200亿营业额不过是技术参数,真正的审查标准永远写在民族利益的天平上。就像2017年阻止蚂蚁金服收购速汇金,表面是金融安全,实则是守护移动支付时代的国家金融主权。
站在中美博弈的百年变局前哨,这场港口争夺战早已超越商业范畴。当贝莱德CEO芬克声称"中国资产必须重新定价"时,中国监管层的强硬回击,不仅是为某个商业交易踩刹车,更是向世界宣告:在核心利益领域,中国有足够的战略智慧和监管工具,确保任何资本游戏都在国家安全的轨道上运行。这道口子,决不能开;这条红线,半步不退!
相关资讯
